

(一)养蝎场的建造
人工养蝎分室外、室内和温室饲养3种。选择养蝎场地,应根据蝎的生活习性,结合当地情况进行。养蝎房应建在地势高燥、饵料来源充足、排水方便、土质结构良好、阳光充足、环境安静、无药物污染和蚂蚁少的地方。


养蝎池在室内的地面上用砖砌。一般高1米、宽1米的蝎池,能放养蝎2.5公斤。池壁和池底均要砌严实,并抹上水泥。池底要砌成3个角高、1个角低的倾斜状,供积水用,池上用铁纱罩严,池内布置与房养相同。室内饲养还可采用桶养、罐养、盆养、缸养、箱养及温室养等饲养方式。罐养一般用罐头瓶作蝎窝。盆养时,用大盆1只,盆内盛水,于大盆中放一小盆,小盆内放土块,盆口覆盖铁纱罩,将蝎子放在小盆里饲养,此法宜于小型饲养。缸养、箱养方法同盆养。温室恒温饲养是将蝎房建在朝南向阳干燥之地。附近树林宜少,以保证阳光充足。蝎房建成半地下式,温度保持在25~30℃。

(二)饲喂
立夏以后气温上升至15℃以上时,蝎子开始活动觅食,此时,应给蝎投食。食物主要以昆虫、蚯蚓、蚰蜒等软体动物为主。成蝎每8~9天喂1次,仔蝎5天喂1次,高温和繁殖季节,2~3天喂1次,温度低则少喂。夏秋季节是蝎群的生长旺期,活动多,消化能力强,应供给蝎子大量食物。离母蝎的仔蝎捕食力弱,应及时与母蝎分开,单独喂养,可喂卷叶螟幼虫、黄粉虫、蚊蝇及蛆等多汁、软体小虫,也可喂给配合饲料,还可在蝎窝里放一些水果、西瓜皮等,让仔蝎吮吸。未吃尽的残余饲料第2天应及时取出。


(三)日常管理
气温在10℃以上蝎才活动,因此春冬两季要注意保温。经常检查蝎的交配情况,交配后要将公母蝎分群,大小蝎也要及时分群。引种应注意避免蝎子之间的厮杀。投种前后,如发现蝎成团成堆,可喷白酒将其驱散。小暑至大暑是蝎子生长繁殖最佳时期,在此期间要做好母蝎孕期、负仔期和离母仔蝎的管理。母蝎除多喂一些多汁昆虫饵料外,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,避免强光照射,临产前最好单独引进“产房”。母蝎在负仔期间常会伸出两只螯钳保护背上的仔蝎,这时母蝎行动不便,很少活动,应把食物放在母蝎附近,使其方便取食,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。离母仔蝎应及时与母蝎分开,放入仔蝎池中单独喂养。夏季要搞好防暑降温工作,可通过在场房内外洒水的方法解决。蝎的冬眠主要是由于温度低的关系,若把温度控制在30~35℃之间,改变蝎的冬眠生活习性,可加速蝎的生长和繁殖。
(四)蝎子的病虫害防治
1.黑霉病
一种真菌病害。因窝土湿度过大,感染真菌所致。此病多发生在梅雨季节和秋季。蝎感染此病后足不能紧缩,后腹不能卷曲,全身柔软,行动迟缓,不吃食物,体前腹面有小黑点。预防本病应加强管理,经常检查调节蝎窝土的湿度,发现蝎窝土过于潮湿应换窝土,或将原窝土消毒后再用。病蝎应及时取出治疗。可用0.25克的金霉素1片,研粉加水25毫升左右,夹着蝎的后腹部强行病蝎饮用。每天2次,3~4天可愈。
2.干枯病
由于窝土过于干燥,蝎长期得不到水所致。病后腹尾部发黄干枯,使蝎慢慢枯竭而死。防治本病应加强管理,经常检查和调节窝土的湿度,发现窝土过于干燥时,应立即喷水。

由于窝土过于干燥或过分暴食所致。此病常年可见。蝎子发病后体干燥无光,前腹扁平,不爬行。遇到食物倒退呈恐惧状,停食日久慢慢死去。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,经常检查和调节蝎窝土的湿度,经常更换蝎窝土,控时控量饲喂食料,防止因饥饿过分而暴食。治疗可用土霉素1片、酵母片3片共研细末,加水,夹着病蝎后腹部强行喂服,每天2次,连续3~4天。
4.步足麻木、脚须发黑病
当蝎子被蚂蚁咬伤后易得此病。得病后步足收缩,伸展不开,失去活动能力,不想吃食。当遇到情况想跑时,变成乱跳翻滚动作,病脚慢慢发黑变干,最终蝎子死亡。防治的办法是严禁蚂蚁进入蝎房,发现进入后要立即清除。

蝎患此病的症状是行走时侧身,或用一边腑肢和第二螯肢行走,滚爬而行,全身无知觉,白天不顾一切地向外爬。病因是窝房内湿度太大,天热蒸气过大,因此要注意窝房内的湿度。
6.便秘
土壤干燥,易得此病。得病后常见蝎子有大便动作而拉不出屎。饮食减退,活动力变弱,后腹开始变白,范围不断向前发展,当扩展到后腹第1节时就会死亡。防治的措施是,给蝎子供应清水,并在蝎房内适当增大湿度。
7.黑腹病
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,蝎吃了不洁的食料、饮了不洁的水所致。以前腹部发胀变黑、死亡为特征。从病蝎的腹内可以压出黑水或污泥状物,故名黑腹病。防治本病应从加强饲养管理、注意食料和饮水的卫生等方面进行预防。